金农虽非“扬州八怪”中名声最显赫者,却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独树一帜。相比之下,郑燮虽声名远播,但其艺术成就并非无人能及。金农的书法造诣尤为杰出,尤其是他的隶书——漆书,已载入书法史册。
金农,字寿门,别称司农、吉金,自号冬心先生,亦有稽留山民、曲江外史、昔耶居士等别号。生于1687年,即清康熙二十六年,逝世于1763年,即乾隆二十八年,原籍位于钱塘,即现今的浙江省杭州市。早年,金农曾有意追求功名,但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未能如愿,此后他便游历四方,以书画为生,终身未仕。
金农才华横溢,对古物情有独钟,收藏颇丰。他在诗、书、画、印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,且在音乐、鉴赏、收藏等方面亦有建树。
金农最初以诗闻名,是一位杰出的诗人。他的诗风早年受李商隐影响,后逐渐摒弃雕琢,追求自然平实,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他的题画诗与画作、书法相得益彰,充满奇思妙想,音韵和谐,意境深远。“冬心”之号即源自唐代诗人崔国辅的诗句“寂寥抱冬心”,可见其诗心之深远。
金农的画作风格独特,题材广泛,与他的诗、书相映成趣。无论是梅竹花草、鞍马、人物、佛像还是山水,金农均有大量作品传世,尤以墨梅最为典型。他的梅花作品,笔触细腻,枝繁花茂,生机勃勃,古意盎然。其题画书法古朴厚重,与画作相得益彰,堪称双绝。
金农的诗心画意深刻影响了他的书法。与同代书家不同,金农毕生致力于隶书,其传世作品中几乎不见传统帖派书法的痕迹。他的行书也带有隶书特色,而非楷书化。
金农的审美追求几近固执,这反映了他坚定的人生追求。尽管他曾热衷于功名,但他的一生轨迹和追求显示,他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,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。
他的题画诗“想见幽人寄意深,闲来松下自张琴。尘中莫漫论心曲,还向空山寄赏音。”正是他超脱尘世、追求寂寞空山人生理想的诗化表达,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隶书艺术,使之成为划时代的书法标志。
金农的隶书实际上源自汉隶。他的代表性书体“漆书”只是其隶书成就的一部分,甚至不是他最高水准的体现。
金农对汉碑的临摹技艺精湛,且收藏丰富,其视野自然远超常人。他早年涉猎了《华山庙碑》《乙瑛碑》等汉代名碑。
例如,广东省博物院所藏的金农《隶书周礼职》轴,虽已有“漆书”的元素,但细看之下,不难发现浓厚的汉碑痕迹,如《华山庙》的华丽、《张迁碑》的方正、《乙瑛碑》的典则,当然还有汉简的灵动……总之,其传统韵味显然超过了所谓的个性。
金农的“漆书”风格大约在60岁左右成熟,70岁以后,他又将“漆书”夸张演化为“渴笔八分”。而在60岁之前,金农的隶书风格在个性与传统之间取得了平衡,更易为常人所接受。
金农的《隶书杂记》中堂书于乙卯之春,即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当时金农49岁,正值盛年,是一幅佳作。
这幅隶书作品笔力沉着,墨色饱满,点画平直,结字严谨,没有“漆书”特有的纤细收尾。然而,其行笔灵动,多用飞白笔法,使笔画在严谨中透出空灵,笔笔到位,笔笔合法,是一件难得的佳作。
其中的姿态顾盼之美,仍可见郑簠的影响,可见郑簠对“扬州八怪”的全方位影响。
金农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直接借鉴汉碑,避免了只学郑簠可能带来的单薄与雷同,同时融入汉简的写法,最终形成了独特的“金农体”隶书。
至于金农的“漆书”,汉简中已有此写法,金农只是将其发扬光大,这对那些抛开传统、臆造创新的当代书法人来说,无疑是一个警示。
这里的线条表现,也是时而飘逸,时而刚直,时而姿态万千,单凭这样的状态,就足以赢得你的认可的,不是吗?最为有特点的笔画,就是撇笔,不仅写得十分刚劲,而且你也会看到,这个笔画,在粗细上,有着均匀之感,尤其是在收笔上,还有一种斩钉截铁之劲,表现的十分突出,相信,你看到后,也会有自己的一番感想的。
从这幅作品中,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书法的博大,书法的精妙,以及用笔上的精湛技法,而且也让我们醍醐灌顶,感受到了思想的博大精深,用最简单的道理去处理任何事情,都会变得从容,淡定。
掘金配资-正规的股票配资平台-上海杠杆配资2024年-炒股配资平台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